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6 22:05:16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

周三下午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和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对爱的力量。”现在,我们满怀深情地出声朗读这篇饱含对母亲感激、怀念的文章。同学们放声地朗读着,不时也动着笔在书上圈点着,

可我观察到,大多数同学只是机械地读着,甚至有的读几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搞小动作,老师看时在装模作样地接着读,一问,同学们说,反正一会儿老师分析课文时跟上记就行了。哪个自然段老师在结构分析中都有标注,何必浪费时间和感情去读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试中,语段分析看似很简单,有些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我终于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记者”的身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学者”,掌握了同学们的动向,我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认知,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从文中感悟,从文中入情,用“读”带动“品”和“悟”。其次,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阅读过程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2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进一步提高。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3

静心听了其他几位语文教师的课,我很受启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怎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思一:z老师的话好像是说给我听的。从教有8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盖阳阳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

片断(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当时我的心里就一惊,接下去怎么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发现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很少举手。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呈现精彩的机会。

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说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说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进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一定会呈现活跃而生动的课堂生命力。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4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 ……此处隐藏7352个字……论述具体做法。

一、利用丰富生动的导入创设氛围

因为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所以,在进入新课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够表现母爱的资料,比如,图片、俗语、诗词、名言、节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人类的也有动物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谓丰富而生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制成课件并按顺序投放给学生看,以此来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当然,在每一种类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会插入一些与母爱有关的较有感染力的话来引入或过渡或总结。比如,在投完一组图片之后,我如是说:“看完这组图片后同学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母爱是相通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母爱也是伟大的,所以自古以来,母爱就一直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通俗的谚语,都涌现了不少歌颂母爱的作品。”这段话既揭示了图片的意义,也增添了情感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还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在放完所有的资料后,我作这样的总结:从以上资料可以感受到,母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母爱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母爱,但每个人对母爱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这段话既可以总结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开启下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氛围。

实践证明,这种丰富生动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又能为课堂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真挚感人的内容体悟深情

《我的母亲》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母爱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深深的爱,也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了自己未能孝敬母亲而带来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亲后内心的巨大悲痛。读来令人心酸、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朗读、品读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学生对于母亲对儿女的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歉意这两种情感的体悟,在体悟中促发内心的感受。具体做法如下:初读:让学生小声初读课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时都很激动。我原以为是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后来有一位学生直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原来,他们除了被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发现自己的母亲和老舍的母亲一样,是如此之优秀,如此之伟大。这种发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第一次从心底里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此显得非常激动。

朗读:让学生深情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达母亲对儿女们的感情的细节描写,体悟母亲对儿女内敛而又含蓄的爱,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到,老舍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的母亲,尽管她不常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泪代言,但正是如此,更显其无私和伟大,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品读:让学生静默品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一两句给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来细细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和作者内心感受。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解读文本,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情感的表达酝酿情绪。

三、利用自由轻松的氛围表达情感

学生心里有了感受之后,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及时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想一想这个问题: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由于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对文本的感悟,不少学生眼睛里都打湿了泪水,心中顿时也积满了想法。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阶段,不少学生都是噙着泪水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经历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个时刻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母亲,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平时也就很少或者没有想到如何去报答母亲。而这篇课文无疑给他们敲了一个警钟,让他们意识到生前的孝顺是多么地重要,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局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他们的发言大都表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母亲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照顾。尽最大努力为母亲谋幸福。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我也颇受感动,学生的发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过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迁移和升华,进一步带动了情感的发展,也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在一曲动人的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中结束本课。让学生通过歌声进一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和祝福。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这种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阐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可能还略显浅显,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总结出更多更实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后人使用和借鉴。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刘银新老师的带领下,由陶然老师设计,在全备课组成员的多次讨论下,集合大家的智慧而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提炼,分析的能力,并且尽可能的在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穿插了配乐朗读,细节描写,写作指导等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以自我阅读,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几处多媒体的使用很到位,从开始的歌曲阎维文的《母亲》的导入就能很快的让学生进入到预想的情境中,中间部分《妈妈洗脚》公益广告的播出更能唤起子女对母亲的情感,而配乐朗读更是能使这种情感得以升华。这三处多媒体的使用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细节描写”时,我认为我们的处理也是很到恰当的。细节描写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方法也不一而同,而本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的连续使用达到最终的目的的,因此,我找出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背影》片段,通过对背影片段的回忆与简单讲解来引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找到并能说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就完成了目标的第一步。一种好的方法在于学习更在于使用,领会了方法就应当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这就是第二步,因此在课堂上,我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种动词连续使用的方法”。略感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在课堂上立刻进行训练。

以上是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处亦有不少。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还是讲的略多了一点,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这个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再如,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否能更加的灵活多样,摆脱单一的“问题教学法”。还有像上面已经说过的,方法的讲解已经到位,训练却没有跟上等等。这些问题希望能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解决。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