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8 02:44:14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是门非常神奇的科学,如果我们把握好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就简单说一说在教学“吨的认识”的一些感受。

“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不能直接拿东西去感受,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究竟该怎样去突破这样一个难点呢?我确实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如果单纯的只让学生想着去感受,他们仍然理解不了到底一吨有多重,于是,在课堂上我专门设计了几次体验活动,如:掂一掂大米,抱一抱同学,估一估纯净水,无疑为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掂大米的过程,一改以往“一袋100千克大米让一个人上来掂”的方式,用“每个学生掂一掂10千克重的大米,并不断叠加”的方式,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强烈反差中产生一种震撼,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除了体验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以外,也应归功于大量的直观材料。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时候总嫌费事,把一些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都省略了,只是让他们去想象,但是,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这种大数量的想象能力,因此,效果总是不理想,这次,我一改常态,在教学中,我利用主题图进行展示,学生在惊叹“1吨大米竟然有这么多”的同时,正确地建立起了表象。难题迎刃而解。 受这节课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寻找更大的教学突破口,为学生呈现一节又一节的精彩课堂!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开学第一周,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而这些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前,我准备了天平、2分硬币。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事物和课前准备的天平、硬币,指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本节课,在教授千克、克时,先让学生通过天平、硬币,来感受1克,再通过千米、米之间的关系,结合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1千克就是1000克。在教授吨时,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重(大约25千克左右),计算出4人的体重是100千克,40人是1吨,由此感受“吨”这个质量单位。

课后,我设计了课外小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课堂上学的很有兴致,可对知识点的掌握却不是很牢固。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将课后小调查放到课前进行。我觉得这一举措,或许可以解决上面的这个问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 ……此处隐藏8848个字……认识吨》这节课。因为参加比赛的老师很多是教学上的精英,所以让他们来听我的课,评我的课,心情很紧张,也很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过这节课,看过老师们的点评,我也来谈谈上过这节课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设计巧妙,突破重难点,环环相扣

导入部分:用现在流行的“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切入,既新颖有具有时代特色,引人入胜。同时通过选拔赛对体重要求这一矛盾情境,让学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同时为下面大象3( )作铺垫,从直观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当很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学生初步认识了吨。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

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这样的物体有多重,由此通过感受、想象来感知1吨有多重。这三个活动分别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同时引出“1吨=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学,进一步强调吨的重,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三次让学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动后通过现实中1吨的物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1吨很重。

练习部分:通过小结什么时候分别用“克”、“千克”、“吨”为下面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复习克、千克、吨的进率让学生能正确的换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二、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组,桌子围成一定的形状。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感知的环节,活动过程中由组长领导学生排好对,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学以及拎水,课堂热闹而不乱,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很多环节还采用了同桌互说,找最喜欢的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互说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合作环节学生都认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学注重分层,有些细节处理比较细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调整,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1题,因为第2题是直观题,学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题学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思维难度加大,所以通过第2题做铺垫 ,学生通过小组说再交流的形式,为后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对学生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时,注重学生表述完整;填单位名称中:一头大象是3000( ),我追问学生:“大象不是很重吗?为什么这里不用吨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填单位不但要看单位,还要把前面的数合起来才能填出正确的单位。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感知

通过卡通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1吨有多重。如:通过课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这样的大米,由2个25千克重的同学到4个、40个这样的重的同学过程,让学生对1吨有直观而强烈的感受。

五、重视评价激励体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给四个组取上名字:“开心队”、“快乐队”、“智慧队”、“机灵队”,对表现好的小组通过“树上画苹果”的形式进行激励,还有同桌互评,在习题纸上画笑脸,及时表扬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当中。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体验”,但设计的环节没运用到最大

虽然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体验,但教学时过快,学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对于“1吨重不重”之类,渲染得不够,学生感叹得没那么的强烈。教学完这三个环节后,可以追问:1吨相当于多少袋这样的大米?到少个这样重的同学?等,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身边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让教学落到实处,其实之前设计有个环节,试上时学生答不上删掉了,事后再问学生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举出实例,可能是低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预设与生成发生矛盾时,处理不够机智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讲“大鲸鱼”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金鱼”才会让听课老师觉得我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还有请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说:大米,我当时想的是1袋大米,其实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吨”,这样处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当时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败笔。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是正确的,导致我还是按照教案的说法教学,比较呆板。如9吨=( )千克时,有学生提出:因为1000千克=1吨,所以9吨=9000千克,这种说法也对,可以适当引导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三、练习可以适当精简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问题,课本上的有些题目我进行了调整,改变,有的没有采用,从整体上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吨,这样的开放题的位置可以放最后,让学生好好地说一说。又如一棵白菜重1吨,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由于怕学生答不上来,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反馈,而是请好的学生说了说,放手少了些。

四、教学行为需要改善

教学中的语言不够简洁,提问和回答都比较琐碎,当学生表述不出来时,有心急帮学生说。板书过于简单,可以更精细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吨。50个20千克的桌子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