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算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算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5+4=9,4+5=9。(师板书:5+4○4+5)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
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评析: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管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层层剥笋,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35+40+60 64+(36+78)18+25+75
【评析: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之后不能使学生很快尝到“甜头”,学生则从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将新知内化。所以通过快速口算,让学生省略书写过程,只从形式上去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带来的好处,强化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47+(30+8)=(47+30)+8;
③(84+68)+32=84+(68+32);
④75+(48+25)=(75+25)+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45+36)+64=45+(□+□);
④560+(40+c)=(560+□)+ □;
⑤560+(180+440)=(560+ □)+□。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挑战题)
①64+25+136+75=(64+□)+(25+□);
②30+28+70+72=(□+□)+(□+□);
③5×4=4×□;
④6×4×25=6×(□×□)。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评析: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最后两道乘法式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基础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为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持性发展。】
……此处隐藏8128个字……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说怎么去理解)
3、缺乏深度。
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对两个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学生方面来说,缺乏挑战,没有难度。特别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没有能及时地进行总结,以至当出现于内容不是一致的时候)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对结合律的理解应该让学生理解到结合律就是三(几)个数相乘,不管那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都一样。要使学生这样去理解。第一,通过举例子(写出算式来验证);第二,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三个数相乘是怎么回事。最后可以问:学习了这两个定律你认为有什么用?(让学生说到可以使计算简便)。我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这节课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一种学习方法贯串整节课:联想_猜想_验证_抽象
运算律教学反思12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六一”活动,我们班要出一个节目,现在要买服装,这些服装共要多少钱?通过两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以及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我又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同时注重了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使学生明白学习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课堂上虽然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教完之后,在练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 在下节课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9)×4=25×4+9×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9)×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9)×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连线题目中,我设计了乘法分配律的扩展型101×58;61×2-31×2;35×16+35×83+35。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运算律教学反思13听课是一种学习,听课还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交流。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听了苏燕文老师的《加法运算律》,真让我有获益不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指导作用。是不是让学生多发言,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好方法呢?如果老师只是一手包办,对老师来说是一件艰辛的事情,你的课堂也没有活力了。有句话说得好:当老师不理解学生时,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不理解到的知识就会越多。
运算律教学反思14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归结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 42 X 25 ,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 25 分为 20 和 5 ,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 42 分成 40 和 2 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 25X4 得 100 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 “ 数感 ” 吧,还有 125 和 8 得 1000 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15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
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多学生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