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2 19:56:19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多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多重》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5—46《有多重》。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意识。

3、通过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具准备:

天平、台秤、2分硬币(或新1角硬币)、食盐、苹果等实物

五、学具准备:

小组内准备2分硬币(或新一角硬币)、食盐两袋。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轻重。

1.我们来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在班级内选三名同学到讲台上相互背一背,体验一下。有目的地选择体重相对悬殊的同学)

2.请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同学很重,很难背;××同学比××轻 …… 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3.师问:谁知道自己有多重?(生答:我有50多斤,我有60斤……)

师说:“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昨天老师回去收集日常生活中常用品的质量,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课件展示)

方便面每包105克,食盐一袋500克,牙膏一盒60克,一袋味精150克,一瓶饮料250克,香皂一块100克,一袋洗衣粉1千克,一袋大米25千克……

(二)汇报交流,导入新课。(板书:“克”和“千克”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国际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认识“g”和“kg”,“g”是克,“”是千克。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1克。学生根据老师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质量数据去谈。

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a教师用天平称1角硬币,得出结果是1克,同时告诉学生天平是用来称很轻的物体的。

b学生掂一掂硬币,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教师同时告诉学生表示很轻物体有多重,用“克”作单位。

c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如:1枚纽扣、1片药、1个小锣丝、1粒花生米等。)

d估一估我们的数学练习本有多重?(学生在小组内掂一掂、猜一猜,进行交流,最后老师用天平称一称,加以验证。)

2.认识千克。

a教师拿出1袋盐,让学生读出袋上所标明的质量(500克),再让学生掂一掂,说出感受。告诉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斤。

b2袋盐重多少?列式计算:500克×2=1000克。满1000克的物体我们用一个比较大的单位“千克”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或 1=1000g)

c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d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1千克?

3.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交流。

猜一猜几个苹果重一千克,教师再台秤进行验证,同时向学生介绍台秤及其用法。

4.谁能说一说生活中称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千克作单位?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汇报。

5.想一想,估一估。

先在小组内交流活动,估一估,再说一说一个苹果、西瓜,笑笑各约多少千克。

(四)巩固延伸,加深认识。(课件出示)

1、填空

(1)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2)1千克=(1000)克,1千克又等于(1)公斤

(3)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克)做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千克)单位。

2、请你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苹果重260( )1包洗衣粉重400( )1只小狗重10()1棵白菜重2( )

3、比较大小。20xx克( )2千克199克( )1千克

30千克( )3000 克 6千克( )6000克

4、判断。

(1)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棉花重。( )

(2)妈妈买的鸡蛋每个重约60克。( )

5、考一考:一架天平,现有1克、2克、4克、6克、8克砝码各1个,要称13克物品,可以怎样使用砝码?

《有多重》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上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千克、克两个质量单位,那同学们能告诉我你对这两个质量单位有哪些了解呢?我们还知道了自己 的体重,动物园的小象贝贝想让大家猜猜它的体重,同学们能猜出来吗?

二、新授。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一头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轮船能装多重的货物,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就会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又规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2、感知吨。

(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

(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

(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

3、看一看,算一算。

(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

(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3) 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4) 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

(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此处隐藏17109个字…… 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了。)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了,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 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控。

点评: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与父母购过物,但是注意的只是买什么,并没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较好的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的基本理念”。

《《有多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