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具体程序如下: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
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您的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英华的表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开导性。我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绪变革为主线,表现了大音乐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 ……此处隐藏721个字……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一、课文简说:
《蒙娜丽莎之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四、教学设计意图:
1、谈话、赏画导入。教学开始向学生介绍《蒙娜丽莎》,通过观赏图画,谈感受,使学生对《蒙娜丽莎》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读课文,感受名画。本课是略读课文,所以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我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⑴ 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学生提供交流时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交流,感知文章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⑵ 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第二遍布置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体会她的舒畅温柔、哀伤、亲切和矜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蒙娜丽莎描写生动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从扶到放的过程,即重点讲解第六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学5、7两段。学完画像这部分后,鼓励学生当小小解说员。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这课的重点,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即: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引导学生交流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3、回扣前文,加深感悟。在学完了5-7自然段后,我们再回顾全文,让学生不仅能从具体的描述中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从排队等候中也能感受到这幅名画的魅力。
4、课尾引入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和制作一个卡片,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还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对于名画,学生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所以应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本课的语言生动,文字流畅,而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